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,有这样一位人物:他亲历了抗日战争的烽火,曾是新四军苏中军分区的司令员;新中国成立后,他投身地方建设,担任了江苏省副省长。然而,在他革命生涯的晚期,却不幸受到迫害,蒙受了长达八年的不白之冤。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将军?他的人生,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霜?
上世纪20年代,全国风起云涌。1926年,北伐军挥师南北,革命浪潮席卷全国,丹阳小城也不例外。
当时还是青少年的韦永义,常听乡里长辈谈论北伐,也看到身边不少年轻人投笔从戎。他心里燃起了一团火,渴望能为国家做点什么。
1931年,九一八事变震惊全国,日本占领东北大片国土。
韦永义在家乡看着报纸,心中满是愤懑。他在村里与乡亲们讨论,不断劝说年轻人要站出来反抗。他还主动参与抗日救亡活动,到集市、祠堂宣讲,希望让更多人明白民族危亡的紧迫。
展开剩余76%1937年7月,全面抗战爆发。仅过一个月,韦永义决定走上更直接的抗日道路。
1938年,他任丹阳县抗日自卫总团政治处主任,主要负责宣传、组织工作,带头发动群众参加抗日。
那时环境险恶,他常在夜里摸黑去邻村散发传单,也要防备敌特的搜捕。
1939年,经过组织考察,他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。
此后,他常年奔走在镇江、丹阳、溧阳等地,动员群众、筹粮筹款,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作战。他还深入乡村,与百姓同吃同住,耐心讲解党的抗日主张。
1939年下半年,韦永义调任新四军挺进纵队3支队司令员,后又任4团团长。
在皖南、苏南一带,他带领部队与日军周旋,也时常夜袭敌据点,破坏公路桥梁,打击敌人补给。
皖南事变后,形势更加复杂。1941年,他先后任新四军6师津浦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、新四军苏中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。
面对日伪的“扫荡”,他指挥部队灵活转移,同时组织群众修筑工事,坚持抗战。
在苏中平原,水网密布,白天敌人封锁,夜里游击队出击。韦永义常与战士同吃同住,深入前线侦察。
一次雨夜,他带人伏击日伪运输队,成功缴获大量粮食和弹药,缓解了根据地的物资紧张。
正是这种坚持,才保住了根据地,也让更多群众看到抗日希望。
1945年抗战胜利后,韦永义继续坚守华东战场。
他参与了著名的“苏中七战七捷”,指挥部队击退国民党进攻,稳定了华东局势。
后续,他又参与淮海战役等,为前线输送干部、组织后勤支援、剿匪反霸,巩固了后方。
1949年,新中国成立。韦永义先留在苏南,担任工业部副部长、部长,后任总工会副主席、主席,还分管劳动局工作。
1953年前后,他调任镇江、无锡市委书记,兼无锡军分区政委,又升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、政法部部长。
1956年,他当选江苏省副省长,主要负责工业、劳动与社会事务。
1966年,政治运动席卷全国。曾在抗战中屡建功勋的韦永义,也被打成“走资派”,停职审查。
家中书籍被抄,家人也受到牵连。他被关押,失去人身自由,长达八年之久。
但无论环境多艰难,他始终相信党,相信总有真相的一天。
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韦永义恢复名誉,重新工作。
此后,他任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、省政法委员会副书记、省政协副主席。
他年过七旬,仍下基层调研,为老百姓排忧解难,也积极参与法治建设。
晚年的韦永义常与年轻干部讲述过去,提醒他们要“永远别忘记为什么出发”。
1999年,他因病去世,享年91岁。
发布于:广东省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