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没有看错,美国已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座核聚变电厂。
路透社7月31日报道,由OpenAI创始人山姆·奥特曼(Sam Altman)和投资支持的初创公司Helion Energy,已正式在华盛顿州马拉加开工建设计划中的核聚变发电厂。
那个被誉为人类能源“圣杯”、研究了几十年的可控核聚变,可能正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,从实验室冲向现实世界。
这场能源革命的背后,是一个强大的推手——人工智能。
我们正处在一个由AI驱动的时代,大语言模型的每一次进化,背后都是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颗芯片的疯狂运转。而这,需要消耗天文数字般的电力。AI的尽头是算力,算力的尽头是电力。为了喂饱这头日益庞大的“吞电巨兽”,科技巨头们心急如焚。
微软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负排放,但风能、太阳能这些传统清洁能源,有着天然的“间歇性”缺陷,无法满足数据中心7x24小时不间断的稳定电力需求。
人类迫切需要一个新的“火种”!
而核聚变,理论上就是完美的答案:它清洁、无碳、能量密度极高,而且能提供永不间断的基荷电力。 于是,与这家名为Helion的明星创业公司一拍即合,签下了全球首个核聚变电力购买协议(PPA),目标是在2028年,让聚变能源点亮自己的数据中心。
传统发电,无论是烧煤还是核裂变,本质都是“烧开水”——利用热量把水变成蒸汽,再推动涡轮机发电。这个过程笨重且效率不高。
而Helion的技术,堪称能源领域的“降维打击”。它扔掉了笨重的锅炉和蒸汽机,直接从磁场里“凭空”取出电来。
这台名为“北极星”(Polaris)的未来发电机,更像是一台宇宙级的“内燃机”:
第一步:制造“子弹”。在机器两端,用强磁场将燃料(氘和氦-3)塑造成两个甜甜圈形状的等离子体团。
第二步:暴力美学。像发射电磁炮一样,将这两个等离子体团以每小时100万英里(约合160万公里)的恐怖速度对撞。
第三步:终极一握。在它们相撞的瞬间,外部更强大的磁场以万钧之力向内挤压,将合并后的等离子体瞬间加热到超过1亿摄氏度——这是太阳核心温度的好几倍。
第四步:魔术时刻。在这种极端条件下,核聚变发生,释放出巨大能量。能量撑得等离子体猛烈膨胀,反过来推开外部的磁场。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,磁场的变化直接就在机器的线圈里产生了电流!
这个过程在千分之一秒内完成,然后像发动机一样,以每秒一次甚至更高的频率不断重复。 它不是在“发电”,而是在“造电”,完全不用锅炉,不烧开水。这种颠覆性的“直接能量转换”技术,是Helion敢于叫板2028年的最大底气。
Helion选择的燃料也极具争议。它使用的是氘和氦-3。氘可以从海水中大量提取,成本极低,但氦-3在地球上却极其稀有。
Helion的解决方案堪称“炼金术”:自己造!他们计划通过聚变过程中发生的副反应来“培育”氦-3,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燃料闭环。
但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许多科学家指出,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反应会产生中子和具有放射性的“氚”,这又回到了传统核能需要解决的材料损耗和放射性防护问题上,让其“绝对清洁”的承诺打了折扣。
这正是Helion的一场豪赌。它赌的是,用一套全新的、自己更擅长解决的工程问题(高速脉冲、等离子体控制),去替换掉困扰传统核聚变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(材料科学、稳定燃烧)。
Helion并非孤军奋战。在它身后,是一条挤满了顶级玩家的赛道。全球私营聚变产业的投资额已飙升至近百亿美元。
联邦聚变系统公司(CFS):从麻省理工学院(MIT)走出,手握最多融资,他们用革命性的新磁体技术,升级了最经典的“托卡马克”装置,并拿下了谷歌的订单。
TAE科技:同样是行业老兵,也获得了谷歌和雪佛龙的青睐,他们的目标是更具挑战性、也更清洁的“氢硼”燃料。
这不是一个人的独舞,而是一场赌上人类未来的科技豪门盛宴。
那么我们离“盗火”成功还有多远?
必须承认,Helion的2028年时间表极具野心,甚至在许多专家看来有些过于乐观。最大的挑战依然悬而未决:它能否稳定地实现“能量增益”,即输出的能量必须大于输入的能量。这是所有聚变研究的终极考验,也是从“物理实验”走向“商业电厂”的唯一门票。
人类距离掌握“盗火”的终极奥秘,或许只差临门一脚,也可能还隔着万水千山。但无论如何,Helion已经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土地上,挖下了第一铲土。它为那个无限清洁能源的未来,投下了一张价值连城的“船票”。
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参考文献:
Helion Energy starts construction on nuclear fusion plant to power Microsoft data centers.(2025, July).Reuters.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