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比赛还剩8分19秒,日本队站上罚球线。 镜头突然扫到场边,日本主帅嘴角已经挂起一抹微笑,那种“稳了”的表情,藏都藏不住。 而场上中国姑娘们的眼神,明显空了。 回防脚步拖沓,沟通基本靠喊,整个队伍像被抽掉了魂儿。
你说这画面扎心不? 更扎心的是比分牌:57-78,整整21分的差距。 要知道这可是U16亚洲杯啊,这群平均年龄才15、6岁的孩子,愣是被打出了“末节心气没了”的评语。
先说说开局吧。 其实第一节我们打得还行,李沅珊和孙晗昀那几个突破挺解气的,18-14领先结束首节。 李安妮那个2+1打进的时候,我还跟朋友说这局有戏。 结果呢? 日本队连着两个反击2+1,瞬间就把势头扳回去了。
最让人看不懂的是第三节。 日本队就跟开了加速器似的,一个交叉步就能过掉我们的防守人。 孙晗昀很快吃到第三次犯规,日本队单节轰出24-12。 你说防守崩了吧,进攻也跟着断电。
李沅珊全场20次出手就进了5个,三分球13中3。 这数据放在任何一场职业比赛里都是灾难级的。日本那个15号竹内美也真是邪门,23分6助攻4篮板2抢断,12投8中。
1米61的身高啊,愣是在我们1米70的孙璇面前随便得分。 人家那叫小快灵,我们这叫又慢又钝。说到身高就更憋屈了。 我们带着三个190+的长人,孙晗昀1米88,汤雅童1米94,还有个没上场的李玉乾。
结果内线得分反而输给日本12分。 全场篮板球26对37,输了11个。 带着高大中锋折返跑,这战术我真是看不懂。李建新指导的临场指挥也迷得很。 李沅珊打满全场,要知道她昨天刚打了38分钟砍下38分。
让个16岁的孩子这么透支,NBA都不敢这么干。 更奇怪的是李安妮这种防守悍将只给了18分钟,她在场时球队净胜分还是+7的呢。日本队那边可是四人得分上双,细泽幸生16分10篮板,安井穗香和权藤宁宁各10分。
全队57投28中,命中率49%。 我们呢? 62投18中,29%的命中率。 这差距已经不是手感问题,是体系问题。说到体系就得提日本那个“跑轰战术”。 人家FIBA官网早就分析过,日本女篮的底层逻辑就是扬长避短。
我们没有包夹,他们就连续突破;我们收缩内线,他们外线就开花。 全场日本队三分球34投16中,命中率47%。 这种火力谁扛得住?
其实看看技术统计,中国队失误是对手的2.3倍,快攻得分只有日本队的1/4。 你说这是球员能力问题吗? 我觉得是培养理念的问题。 就像某个解说员说的:“当日本球员在跑战术时,我们的球员还在找战术板位置。 ”
现在想想日本主帅那个微笑,其实挺讽刺的。 人家在试验新体系、锻炼团队配合,我们还在依赖个人能力单打独斗。 上一场李沅珊砍38分赢新西兰,这场就被研究透了。 篮球是五个人的运动啊,把压力全压在一个16岁孩子身上,这合理吗?
更让人担心的是,这种青训思路会不会形成路径依赖? 有个评论说得挺狠:“一个张子宇带偏了中国篮球青训”。 我们总指望靠身高优势碾压,却忘了篮球最本质的东西是技术、意识和配合。
所以问题来了:当日本女篮从成年队到青年队都在坚持“跑轰制胜”时,我们的篮球哲学到底是什么? 是继续迷信身高,还是从头构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体系? 这场21分的惨败,恐怕不是换几个球员或者教练就能解决的。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